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银行是商业机构。然而,在一般人的意识中,恐怕不是这么来看待银行的。
 
人们去商店买东西,是去花钱的。买来的东西,或许非常满意,所谓物有所值。也或许买了假冒伪劣,心里不舒服。也或许一时冲动,买了又后悔了。不管怎么样,钱是花出去了,只能认了。过两天,这事可能就忘了。
 
人们去理发、看电影等,也是去消费,去花钱。
 
总之,是花钱换商品、换服务。
 
人们去买股票、去办企业等,那是投资。目的是赚钱,当然,人们也知道投资有风险,可能会亏本。也就是说,投出去的钱,可能是收不回来的。
 
人们去银行存钱,那是把财富存放到银行,说得严重点,那是把身家性命托付给银行。
 
以前,银行都讲为客户提供什么业务、什么服务。自从引进“营销”概念后,银行也像其他行业一样,把业务称为“产品”。然而,银行的这些“产品”,客户是买不回去的。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债权和债务关系,不是商品的买卖关系。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银行是社会财富的托管人。个人也好,企业也好,机构也好,都把财富托付给银行。正因为客户是把财富托付给银行,因而,客户对于银行的信任是关键。
 
虽然,对商店、对理发店、对被投资人,客户的信任也很重要,但在人们的心目中或者说意识中,对银行的信任是不一样的。选择一家银行办业务,人们不一定会有意识地评估对这家银行的信任度,但下意识里还是进行了评估的。
 
朋友告诉我,在一个城乡结合部,农村信用社的存款非常多,并且非常稳定。城里的银行很羡慕。于是一家城里的银行就在这家信用社边上开了家支行,并且进行了豪华的装修。有城里的银行做陪衬,这家信用社就更显得土里土气的。城里银行搞了许多花样百出的促销活动。然而,城里银行虽然吸引了一些客户,但依然门庭冷落车马稀,撼不动信用社的存款基础和客户基础。要知道,当地的老百姓,被这家信用社服务已经有几代人了,对信用社的信任是根植于内心的。钱是不是可以存到信用社,是不需要思考的,但存到哪家银行却是一件费思量的事情。
 
一个一线城市的棚改项目,老百姓可以得到丰厚的拆迁款。有银行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方案,争取到了为棚改项目服务的资格。然而这家银行不是四大行,当地许多老百姓不了解,不敢把拆迁款存到这家银行。急得这家银行支行的行长,一方面要向老百姓详细介绍自己的银行,另一方面掏出自己的身份证说明自己是本地人,不仅庙跑不了,和尚也跑不了,以消除老百姓的疑虑。
 
前段时间到一个一线城市的著名大厦参观一个博物馆。博物馆是民营企业主办的。在同一个大厦里,该企业还开办了一家保管箱服务公司。博物馆经常与银行的私人银行部进行合作。银行是希望通过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强化与客户的关系。博物馆是希望通过与银行的合作能招揽更多的艺术品投资客。这家更特别,还希望通过与银行的合作,能为保管箱服务招徕客户。我旁观了一会。客户听工作人员介绍艺术品的时候很专注,很好奇。当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保管箱业务的时候,客户往往都很懵圈,一头雾水的感觉。没看到有客户表示愿意开户的。如果是银行营销保管箱业务,客户会感到很自然,开不开户,关键是掂量掂量自己家里的那点金银细软、古董字画有没有必要保存到银行的保管箱里。现在是一家民营企业在推销保管箱业务,首先掂量的是这家企业是不是可信任。至于这家公司的保管箱设备的安全性是不是比银行更好,根本就不在关注之列。由此也可以看到,投资艺术品和存放艺术品是完全不同的。投资艺术品,对卖家的信任当然重要,但投与不投,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决策。存放艺术品,那已经是自己拥有的财富了,对保管者的信任则必须是绝对的。
 
个人客户是这样看待银行,企业客户、机构客户,也是如此看待银行的。国际上的大型公司、许多政府机构、其他机构,对选择开户银行、合作银行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
 
现在金融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对于银行业的开放,本世纪初刚加入WTO时,许多专家都惊呼“狼来了”。结果波澜不惊。这其中各种原因很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们意识中对外资银行的信任问题。平时我们所谓的国际大行,一般都是在世界各金融中心做银行间市场业务为主,包括外汇买卖、债券交易、银团贷款等。此外就是跟着自身国内客户走出去的延伸服务。真正能深入当地业务的,一般是原来的殖民地银行,另一类是后期购买当地的银行。所以,引进来的银行,能做一些本地业务,但一般不会占主导地位。同理,我们讲银行走出去,恐怕不能用一般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思维方式和扩张方式。所在国的老百姓可以因为商品质量、价格等购买你的商品,但是绝对不会单纯因为银行业务的质量、价格就信任你这家银行,并到你这家银行办理业务。这是中资银行进行国际布局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正因为银行在人们意识中的这样一种地位,人们并不会像逛商店一样有事没事到银行去闲逛。同样,在互联网的世界,人们也不会有事没事地到各家银行的网站去浏览。人们只有需要办银行业务了,才会去银行,或者上银行的网站和APP。去银行,上银行网站,往往也就是自己的开户行。虽然有一部分客户买理财产品会对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比较,但这部分客户的占比很小。因此,在互联网条件下,银行业务、服务的创新很重要,客户的体验很重要,但给客户的信任感依然是第一位的。没有客户对你这家银行的信任,其他都是空的。这是银行在应用金融科技搭建获客渠道时需要有的基本观念。
 
“资管新规”发布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就银行的角度需要思考的是,打破刚兑,银行就可以随便什么产品都卖吗?当然,销售时充分披露产品信息,向客户充分提示风险,就是合规的。然而,银行还是应该充分认识自身在人们意识中的形象,摆正自身在金融市场中的定位,不能辜负人们对银行保管财富的信任。人们到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虽然也是投资,下意识里是信任银行为他做的选择,这与他去其他机构购买理财产品是不同的。因此,银行必须有选择地为客户提供理财产品,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特殊一员。这个特殊,就是理财市场最保守的理财产品提供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为投资人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的业务逻辑。
 
总之,银行在经营信用的同时,要经营好在人们意识中、心目中的信用形象。
 
2018/5/1
话题:



0

推荐

刘晓春

刘晓春

54篇文章 18小时前更新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曾任浙商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金融研究所《浙江农村金融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国际业务部信贷科科长、国际业务部信贷部经理、营业部副总经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副总经理、总经理。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