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金融科技的发展中,人们期待对传统金融业的颠覆性改造。经过几年狂飙突进式的发展,目前正处在一个瓶颈期,也可以说进入了一个转折期。

从前几年的发展看,金融科技的应用主要是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在支付领域、一些金融产品的销售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业态。在消费信贷和小微贷款领域,也有了初步的成果。新的突破则遇到了瓶颈。另一方面,金融的真正主力,金融机构,在原有科技应用的基础上,借鉴互联网企业的经验,总结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教训,大力投入,谋篇布局,开始在金融科技上全面发力。金融科技发展进入了转折期。

回顾这些年金融科技的发展,目前之所以遇到瓶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简单把资金流看作是整个金融。

我们在解决金融问题的时候,看到了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要解决的是速度快、安全到达接受方,资金流也要解决这个速度问题。但资金流不等于所有的金融。比如贷款,不是说贷款发放到借款人手上,贷款的目的就达到了,融资难的问题就解决了。贷款是一个过程。发放贷款的速度在整个贷款过程中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在现实中,有许多贷款业务对贷款的审批、发放速度并不敏感。更何况,贷款业务并不仅仅是发放贷款这一个动作。办理贷款业务最主要的是提供符合特定需求的贷款方式。这方式包括对特定需求的专业风险评估、贷款形式、保障措施、期限结构、利息计算、贷后管理,直至贷款收回或风险处置等一整套方案。再比如,银行提供贷款是在自身资产负债管理的约束下进行的,这与某笔贷款本身的办理速度无关,但却是银行能否提供这笔贷款的前提。再比如开户,对客户来说,有个体验问题,希望快点、方便点。就银行而言,有许多合法合规的问题、反洗钱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快和慢的问题。所以,金融不等于资金流。前些年,大多数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下意识中都把资金流当作金融的全部,以怎么解决“快”当作解决金融问题的全部工作内容。所谓客户体验,也主要是在这个“快”字上做文章。

2、简单的单一技术决定论迷思。

总希望一项技术可以解决所有金融业务和问题。这又导致了在技术应用上希望金融适合技术的需求,或者业务为实现技术功能服务的偏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就是这样被依次推到人们面前。也就是说,把手段当目的了,为了实现某些科技的功能,或者为了方便技术的运用,而把金融本身该有的各类风险管理、风险评估等工作弱化甚至取消了。这也是造成很多风险和乱象的原因。

坚持技术为我所用,发展金融科技,在创新时要充分应用技术,而不是为技术而创新。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才是运用技术的主体。是人类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人类的许多问题,技术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但技术的发展永远不可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每一项技术都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更需要规则制约。如汽车的发明,必须有交通规则以规范人们的交通行为,否则欲速则不达。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要极大的满足人类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人类也要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包括我们的金融业务和流程,充分利用技术的规律和充分发挥技术的特性。金融的发展,对技术的需求是开放的,全方位的,不应该局限在某几个技术上。某项技术适合于什么业务就用于什么业务,适合什么业务环节就用于什么环节。

3、金融科技的发展和监管的工作没有相衔接,或是脱节了。

这关键也是把金融科技当作目的本身,从而混淆技术和业务逻辑所致。

下一阶段,金融科技的创新,要超越简单资金流的思维局限,以金融思维来主导新兴金融科技的应用。也就是说,金融科技要实现在金融领域的全方位应用,金融科技必须真正金融化。这包括所有类型的金融业态和机构、所有的金融业务品种和业务流程;包括面向客户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内部的经营管理;包括金融业务的运行,也包括对金融业务的监管。这样的全方位的应用,必然是在金融主导下的科技应用。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本身的公共性、对经济社会渗透的广度和深度,再加上新兴科技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由此造成可能的风险,其传播的速度、广度也是惊人的。因此,金融科技创新必须是在监管下的创新;对金融科技创新的鼓励、支持,必须是在监管下的鼓励与支持。这同样要求金融科技的发展必须是在金融主导下的发展。

金融科技有效应用的要义,在于业务的标准化、参数化和流程的闭环化。最终是体现在闭环化。金融科技的应用要突破目前的瓶颈,就要在金融主导下,建立五个闭环。

1、怎么解决内部管理的全面数字化,建立包括资源配置管理和业务营销、产品创新的闭环?

首先,怎么把金融科技全方位地应用到银行的管理、运营中?前阶段,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端的创新,但银行接下来对科技金融的应用,关键是内部管理和运营。内部管理,利用金融科技改造运营流程、减少操作环节、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固然非常重要。但金融科技在银行内部管理的应用上不能止步于此,应该应用到内部管理的所有方面。比如资产负债管理。全行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对市场和监管政策变化的应对,科学的绩效考核与激励等等,有许多各类金融科技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即使是发放贷款,贷款评审本身很重要,但最后能不能放,还得看资源配置,资产负债管理要求中,能不能让你放这笔贷款。所以金融科技真的要想达到颠覆原有银行的文化、流程、逻辑,在于金融科技在银行内部全方位的应用,这将为客户端的或是产品端的创新应用提供持续的原动力。

2、怎么突破小企业、个人业务批量式的闭环,建立个性化闭环?

从技术讲,金融科技的应用之所以主要局限在支付领域和产品销售领域,是因为这些业务依托场景,比较容易做到标准化、参数化、闭环化。为什么对大型企业的服务、对大型贷款项目的服务,没有找到理想的模式?因为很难解决这类客户需求的标准化,难以形成批量化的闭环。即使是小微企业服务,在一些特殊的批量化闭环中,能控制好风险(比如,同一个平台上的电商、同一个平台上的同类群体等),但超出这样的批量闭环,往往很难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方法。这也是目前利用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遇到的瓶颈。这就需要打通银行内部业务条线的区隔、打通银行系统与客户系统的区隔、打通银行服务与商业模式的区隔、打通银行和政府行政部门如税收、工商等的区隔,针对不同客户、不同大小的客户群、不同场景中的客户群,建立不同业务构成的闭环。这样的闭环,可以是针对一个客户的各类金融服务闭环;也可以是针对一个商业模式的专业闭环。以前,对一个客户的不同金融服务是分别提供的,贷款、存款、汇款、个人业务等;对一个企业集团内不同成员的不同业务也是分别提供的。现在,完全可以针对这样一个客户的特殊需求组合,利用金融科技,打通各类产品和业务的区隔,为一个客户建立一个个性化的闭环,提供模式化的业务和服务。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商业模式不断出现,可以借鉴传统信用证的模式,利用金融科技建立针对不同商业模式的个性化闭环,为闭环内的客户提供模式化的产品和服务。万物互联,没有金融的参与,是不能最终走向成功的。

3、怎么突破做一次性买卖的局限,建立长时间全流程的闭环?

银行的业务和服务,与一般的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很大的不同。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不是一次性买卖。简单的数据分析,精准营销,并不能完整地完成一笔业务或服务。当前过分迷恋数据多,认为数据多就是信息对称,就能精准评估风险,就能解决营销,营销解决了,业务和服务就成功了。其实,数据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为关键数据,更在于是否为持续可供分析的数据。比如,服务一个基建项目,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为一个企业服务,不仅需要各类金融工具,更是一个持续的服务过程;做理财业务,现在关注的都是卖理财产品,但这项业务更重要的是理财产品所投资标的资产的选择、评估和持续管理,持续时间可能是七年、十年。开户、存款,不到存款取走,账户注销,这笔业务就没有完成。这需要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闭环,包括风险控制、合规、产品结构设计、产品风险定价、产品营销、客户持续维护、产品持续管理、风险处置、产品最终清算等。

4、建立金融科技与人的闭环。

科技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每项科技技术有它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在金融业务的办理过程中,必然有科技触及不到、触及不深的领域,需要发挥人的作用进行有效对接,才能确保业务的顺畅运行。特别是一些无法标准化、参数化的风险评估、风险处置工作,资产选择、资产配置工作,解疑答惑、客户维护工作等,更需要人与技术作用的有机结合。更何况,技术的创造、技术应用的创新和开发、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操作,都是人的主导。有意无意地排除人在科技应用中的作用,最终将限制金融科技的有效发展。只有在金融科技的应用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发挥人的作用,形成科技与人的作用互补的闭环,才能使金融科技运行得更流畅、更安全。科技的应用与发展,无论是发明、开发端,还是操作和应用端,都是人。希望替代人、排除人的作用,是激发科技创新的出发点,但绝不可能是归宿点。所以,要使金融科技得到有效应用和有效发展,在创新中尤其要重视与人的有效结合。建立金融科技与人的闭环,要考虑几个环节。首先是客户。这是大家最关注的客户体验,也是金融科技企业做得最出色的,值得银行和金融机构学习。其次,是银行人员使用的体验。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等,都是需要银行人员去应用的,包括过程和结果,同样有一个体验的要求。第三,需要人去补足的业务环节和内容,科技创新上要能有效而友好地对接,不至于形成科技与人工的脱节。建立金融科技与人的闭环,是以金融科技改造银行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5、建立金融业务经营与监管之间的闭环。

第一,监管本身要科技化。要在金融科技条件下进行有效监管,前提是监管部门自身的科技建设。只有监管自身具有强大的科技武装,才有手段透过科技监管看清金融科技内含的科技以及金融科技内含的金融本质。

第二,监管的系统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系统连接起来。关键是除了以前的资格监管、事后检查、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等结果监管外,还要进行程序监管、场景监管。对某些业务,要进行实时的、过程的监管。

第三,对某些技术,要进行审批制,报备制,甚至牌照制管理。比如智能投顾,程序化交易,因为这些技术本身已有一定的人格化。所以对它们的监管可能也需要人格化,也要给它们发牌照。

最后,法律和金融科技怎么更融合。这当中牵涉到通过金融科技产生的合约、产品权益的界定、保护、认可问题。另外,在过程中,许多知识产权,哪些属于机构,哪些属于个人,这些权益的科学界定对今后的金融科技的应用可能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金融主导下打造这五个闭环,是金融科技突破瓶颈,进入真正大发展的关键。这五个闭环,互相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有机支撑、互相有机交错的。个性化闭环,也是人与科技的闭环,也是资源配置管理与营销服务的闭环,金融业务与监管的闭环同时应该在其中发挥作用。在建立这五个闭环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可以建立相互间完美的合作闭环。

 

话题:



0

推荐

刘晓春

刘晓春

53篇文章 147天前更新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曾任浙商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金融研究所《浙江农村金融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国际业务部信贷科科长、国际业务部信贷部经理、营业部副总经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副总经理、总经理。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