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幽幽桂花香中,在村头偶遇多年未见的茶农朋友,于是到他家喝茶。这里是全国著名的茶乡。

闲聊间,问起茶农近年的经营与收入。他说,这些年收入没以前好,主要是反腐后畸形高消费大大减少,茶叶价格回归正常。他们这里是名茶原产地,销售量并不受影响。他的茶叶是直接销给终端,有个人,也有企业等,不需要经过中间商。朋友只做春季茶,夏、秋茶不做,因为投入差不多,但价格比春茶要差好多,不值得做。我问,一年主要有哪些投入。朋友说,主要就是三月到五月采茶工的工资和食宿费用,另外是五月到十一月茶树的维护保养费用。粗粗给他估算了一下,一年下来,刨去自己家庭生活费用,剩余还是很可观的。看着他已经翻新过几次的楼房,朋友反而是抱怨孙子的抚养费用增长太快了,要报各种兴趣班。我又问,那你生产经营中需不需要贷款呢?他说:“不需要。三月到五月采茶季节,是我炒茶叶的季节,也是绿茶的销售季节。我的客户都是老客户,都是最终消费者,有的收到茶叶就付款,有的电话里讲好价格就汇款。所以卖茶叶收来的钱就可以支付采茶的工资了;五月到十一月的田间维护保养费用当然也没有问题。”

这是农户中非常特殊的案例。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普遍性。他不需要贷款,让我这个银行人很不爽。然而,他的生产经营特点,确实不需要贷款。我不甘心,继续问,难道你没有扩大生产经营的需要吗?他说“我就这点承包地,从1983年承包到现在。”是啊,就纯农户来说,承包地是既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考虑增加其他经营,是没有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需求的。那么,信贷的需求,只能来源于以下几方面:生产与销售的季节差所造成的资金临时缺口;天气、病虫害导致减产等造成的资金缺口;由于市场变化,导致产品价格暴跌、产品滞销,从而形成资金缺口;更新农机具造成的集中资金需求;更换种植品种造成的集中资金投入需求等。比如,茶树的最初投入,资金需求是集中的,以后多年只是维护,这与工厂的固定资产投入差不多。如果改种橘子,也会有集中的资金投入。此外,农户如果还有贷款需求,基本上是生产经营以外的需求。

依然以纯农户、纯农业做分析。在承包地既定的情况下,天气给力、销售正常,即使有初始的集中资金投入,需要贷款支持,几年后应该就能收回这些投入。在生产季节与销售季节有错位的情况下,就会有季节性的资金需求。但这样的需求,随着积累的增加,需求也会减少,甚至没有。如果几十年下来,生产依然需要贷款支持,那就要研究农户的生产经营问题,而不是金融问题。

阳光下,还是这个桂花飘香的季节,东海一个曾经是岛现在已和大陆相连的地方,在渔家乐吃着刚出水的头芽紫菜,与当地农行支行行长闲聊。我们聊到了渔民贷款。当地渔民以近海作业为主,渔获与上述茶农一样没有中间环节,是直接销售给当地的酒店、农家乐、个体经营者等,因此,回款非常快。有的渔船还在回程路上,已经通过电话把货卖了。一般靠岸后很快都卖完了。那么,他们要不要贷款呢?要!主要是五月到九月休渔期,对渔船、渔具进行维修保养,捕鱼期的柴油投入。所以,每年五月贷款,九月份开始逐步还款,从年底到第二年春节就逐步变成存款了。很有规律。

 

又问了在这种情况下,渔民一年的收入情况。销售收入,加上国家的柴油补贴,减去成本,一个渔民基本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我说,按这样算,如果不考虑生活、家庭造房等,他一年的纯收入就足以支付第二年的成本投入。也就是说,通过一两年的积累,就不需要贷款了。行长说,你这样算,道理是对的。但渔民不是这样。渔民的想法是非常特殊的,与我们不一样。对他们来说,每一次出海回来,就相当于重回人间;下次再出海,能不能回来不知道。所以,回来后,就有尽情吃喝玩乐的习惯,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在他们身上很典型,他们缺乏长远规划的思维和考虑。

我说,不管怎么说,这类贷款应该算是不错的贷款,很有规律。行长说,不是的。一方面,这个行业现在在我们这里已经是很小的业务,因为在整个地方经济中占比就很小;另一方面,渔民的生产是很不稳定的。即使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船老大,一次出海也有可能一无所获。气候对捕鱼生产的影响是很大的。我说,那可以以丰补歉啊。行长说,理论上这是对的,但还有渔民历史上形成的习惯。他不是故意不讲信用,而是在那种情况下,他就没有我们所认为的信用概念。那么现在还发放这样的贷款吗?放是放,很谨慎。以前发放比较宽松,现在因为柴油补贴方式改了,我们放贷款就谨慎了。以前柴油补贴是按船的功力核一个补贴额,到年底一次性到位,对我们收回贷款有很稳定的保障。但这带来了弊病,就是不出海、或者在海上加走私油,也照样能拿到补贴。现在改为按发票金额核补贴,补贴就不稳定了。没有这个稳定保障,以渔民的特点,这样的贷款不确定性太大。如此看来,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也不是一个科技问题,就是一个金融风险管理问题。

农林牧副渔,是广义的农业,也是农村金融主要关注的对象,农户贷款的重要领域。这两个案例很特殊,但特殊中也透露着普遍性。

个体经营,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经济现象,但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的规模不同、经营模式不同,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地位不同。在一定历史时期个体经营是主要的经营模式。在我国未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商业模式发展,个体经营必然是越来越小众化,不会是主流的经营模式。在农业领域也是如此。

个体经营、家庭经营,由于产品、生产方式、交易方式、区域不同,对金融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因此,风险管理的要求和模式也是千差万别的。同时,除了经济因素,还有许多非经济、非法律的因素影响着风险管理。所以,没有千篇一律的风险管理模式,也不是行政命令和技术手段能简单解决的。需要靠市场的选择机制通过一定的时间引导参与者的行为规范。

就单纯的农户而言,在承包地规模既定的情况下,长期不能形成积累,那一定不是金融问题。一种情况是,承包地面积形成的生产规模或产量,不足以养活这家人。这也有作物本身经济价值的问题。其次,这个农户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问题。第三可能是商业模式不支持生产的问题。应该说,许多农户的生产,并不是像这两个案例这样能够做到无障碍直销。通俗地说,就是现代条件下,一般个体生产无法兼顾销售渠道拓展。也可以说,现在大多数农户的困难正在这个环节上。单纯靠赶集实现产品销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农户可以多种经营。但多种经营的普遍性也要看地区,更要看个体的经营能力,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够成功的。尤其是在现代商业模式和商业规模条件下,一家一户生产的多种经营很难根本走出困境。以香港为例,目前已经没有如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样的个体创业的空间,除了人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现代技术和商业模式下,不支持普遍的个体经营。而成功的多种经营,一家一户条件下,一般经过几年的积累,对于贷款的需求会逐步减少。这样的贷款,金融机构是愿意投放的。

无论个体经营还是公司经营,都必须有良性持续的现金流保障。这个现金流是经营现金流,不是单纯靠持续的贷款维持的。

这个茶农所在地是省会城市;那个海岛原来是一个渔业县,现在是一个地级市的区,经过填海,实际上变成一个半岛了,基础设施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茶农的儿子早已到城里工作。据那位行长告诉我,他们那里像他们这样60后的家长,没有希望孩子在身边的情结,反而都希望孩子到大城市去发展。对于当地发展什么样的产业,现在大家都很迷惘。农村在空心化,三、四线城市也在空心化。农户贷款、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大是一方面,有没有持续的、一定量的实际需求是更重要的一方面。现在,农村,或者说县域,更需要一场新的经济体制改革,引导资本通过市场化的力量,改变以家庭生产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重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激活县域隐藏的巨大活力。

2018年10月28日星期日

 

话题:



0

推荐

刘晓春

刘晓春

54篇文章 18小时前更新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曾任浙商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金融研究所《浙江农村金融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国际业务部信贷科科长、国际业务部信贷部经理、营业部副总经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副总经理、总经理。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