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庖丁何以解牛?当然用刀!是因为冶金技术的发展,才为庖丁提供了高效且有艺术性地解牛的可能。毫无疑问,我们可以说,由于冶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在没有刀以前,人类已经会用其他工具解牛了,当然,效率要低不少。那么,刀怎么就能提高庖丁解牛的效率呢?需要冶金技术、铸造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知道牛的生理结构的人,才能铸造出一把适合解牛的刀。并不是什么刀都能让“庖丁解牛”成为成语的。“杀鸡焉用牛刀”,说明,杀牛刀是专业性的。庖丁解牛,恐怕还不止一把刀,在解牛的不同部位时,可能要用不同的刀。你可以到菜市场的肉档看看,卖肉就有十来种不同的刀。有了合用的刀,就一定能成为庄子故事里的庖丁吗?没那么容易。庖丁必须对牛的生理结构有非常深刻的认识!
 
科技改变人的生活,但科技不决定人的生活。人对科技的认识和把握、人对科技所要作用的对象的认识和把握,才是决定性的。
 
手机显示屏有了条裂缝。于是通过APP下了修理单子。很快就有师傅来电话约定上门修理的时间。修理小哥到了以后,首先拿出一个小三脚架和摄像头,架在桌子上,然后从工具箱里拿出工具。再开启摄像头,拿出表格和笔,在摄像头下检验手机的各项功能,填表。说明,手机除了显示屏有条裂缝,没有其他毛病。接着跟我声明,换一个显示面板是多少价格(这在下单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标明),换了以后可能会导致你手机里的信息消除。不过换个面板实际上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但我们还是要跟你声明的。在我表示理解和同意后,修理小哥开始拆卸和安装。过程中,我也和小哥聊了聊他们的生意、收入等情况。换好后,小哥给我演示了各项功能,没毛病。又再对着摄像头检验手机的各项功能,并在那张表格的下半部打勾,让我签字。随后,拿起这张表对着摄像头展示几秒钟。最后,通过手机支付修理费。
 
总的来看,这就是项上门修理服务,整个过程中,修理小哥都是手工操作。与传统上门服务不同的是,他始终在摄像头的监督下工作。我看他手腕上还戴着一个东西,不是表,也不像是运动手环,因为太粗糙,颜色与他的工装相同。我估计是定位仪。这样看来,小哥一路上都是被监督着的。修理费不得收现金,只能手机支付。应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了几件事。首先是预约下单。这对客户来说,好处是在APP上明白地看到价格。是否比打电话方便,至少不明显。但对商家来说肯定是大大降低成本,不需要接电话的人了,接单的管理也容易了。其次是,能够更好地管理修理小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第三,防止修理小哥在讨价还价中欺诈客户,甚至做飞单。第四,商家只要管理跟得上,服务的规模和地域范围理论上没有限制。但,不管怎么说,最终还是提供上门修理服务。如果说有什么颠覆,可能抢了其他修理门店的生意。总的评估是,客户的体验有所提高,但有限。真正得益的是商家,降低了成本,包括房租、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管理监督员工的效率,与客户谈判的效率、业务扩张的效率。
 
有懂金融科技技术的朋友,希望能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供帮助。我说,“贵”的问题你不用考虑了。首先,融资“贵”与“不贵”是个伪问题。融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即是由资金的供求关系、资金成本、融资人风险决定的,技术解决不了这些根本问题。其次,融资价格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不是靠情怀能解决的。至于融资“难”与“不难”,更多的取决于融资人自身的信用资质、经营能力、还款能力,这也不是技术能解决的。技术可能的功效是,帮助银行更好的辨别客户、简化流程、提高办理业务的效率。要让能获得贷款的客户,更好地得到贷款,让不该获得贷款的客户贷款更加“难”。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你的技术好不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你要懂得信贷的规律,了解不同客户群体的风险特点。你只有很深入的了解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以及这类需求的风险点,针对这类客户风险的有效控制方式,在这个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技术,才能真正开辟出你的市场。
 
人类许多的发现、发明、成功,往往是机缘巧合,有时甚至是歪打正着。有了发现、发明、成功,人类就要寻找规律,期望举一反三取得更多的成功。人类也因此在科学、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举一反三,这“二”、这“三”,往往并不与那“一”完全雷同,有时只是表面的相似。于是在举一反三中,会有许多失败,会有许多波折,会有许多修正。互联网金融也是如此。第三方支付最初的成功,是非常偶然的,只是为了促进网上交易的快速发展。没想到非常成功。成功了,取了个名字,互联网金融。但第三方支付的成功,并不是技术的成功,是因为当时的银行能做,但规则不允许,同时银行相互不愿打开清算接口。第三方支付成功,貌似互联网金融成功,当然就想举一反三。然而,金融的内容太丰富,虽然都在金融的大概念下,支付、存款、贷款、保险、证券、财富管理等,都是不一样的。支付的备付金好像是存款,但与人们下意识里作为家庭和个人财富的存款根本不是一回事。保险,不同保险产品的设立和销售,技术要求与规律的差别不可以道里计;而保险理赔和保险的销售,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也是完全不同的。没有对各类金融业务的深入了解,简单地以为只要有技术,就可以颠覆传统金融企业,盲目的冲入金融领域,没有成为庖丁,却成了唐吉柯德。也因此,我们看到了这几年互联网金融许多成功与乱象、失败、徘徊不前的现象并存。
 
偶然的成功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机缘巧合触及了明的、隐的真实的需求。第三方支付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是机缘巧合,当然不知道需求究竟为何,或者对需求有模糊的感觉,却并不是很有把握。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商家希望这一招能提升自己网上商城的交易量。但,当你要举一反三,想要取得精准的成功率,你就不能对需求一无所知,或者只是知道一个大概。现在许多互联网金融创业者之所以失败、之所以徘徊不前,就是因为带着所谓的金融科技找需求,却对需求一知半解。就好比拿了把好刀对着牛乱戳,或许能把牛戳死,却终究成不了一个好庖丁。
 
最近两年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比如P2P、现金贷等出现了许多风险。一些在认真做互联网金融的朋友很是抱怨,认为这些出事的平台都是骗子,不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掩耳盗铃大可不必。应该认真总结这些犯罪的和那些失败的互联网金融的业务,从中找出一些风险的规律,以利于诚实经营者更好的发展,监管者更有针对性地监管。撇开犯罪不谈,我倒觉得这些犯罪分子是应用金融科技的典范。首先,他们在应用科技时,目的很明确,就是骗钱。其次,他们对目标客户研究得很透彻,针对的就是人们的贪婪、侥幸心理,包括希望长寿、健康、健美等等。第三,科技对他们来说,就是工具,一项技术,或者一项技术的某些功能,只要有利于骗钱,就要运用到极致,绝不会为科技而科技。比如应用区块链技术,一定不会在乎是不是坚持了分布式账簿、去中心化的理念,是不是坚持了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念。必须坚持一切以骗到钱为中心。
 
关于区块链,不去研究金融业务中真正的需求,以及需求中的实质特点、规律、风险,总在几个技术特点的概念上打转,是目前区块链技术没有真正商业应用的根本原因。拘泥于分布式账户、去中心化、点对点,刻舟求剑地去寻找应用,当然不会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应用成果。有几个创业者讨论一个区块链应用项目,其中一个朋友痛心疾首地说,这个模式没有坚持分布式账户和去中心化原则,严重违背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理念。从区块链、数字货币、智能合约、代币、权证到英文单词token,一路炒感念,技术没改进,应用没落实,反而把这技术越搞越似是而非了。对一些技术概念和技术功能的过度解读,已经把一些不懂业务的技术人员带到了坑里,找不到技术应用的方向和业务方向,在做一些无用功。以支付结算为例,并不是所有的支付都如同个人客户购买商品那么简单。方便、快捷,只是一些初级需求。企业交易的结算、进出口贸易的结算、银行间结算,支付结算的完成同时伴随着相关合同、监管政策的执行,单纯的快和所谓的点对点,根本不是第一位的。在跨境支付中,单纯的点对点、去中心,现在的地下钱庄已经做到了。区块链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一定是为洗黑钱服务。实际上,没有银行清算账户体系的支持,单纯的区块链技术是做不到的,还不如地下钱庄。
 
对客户真实需求的了解,对蕴含在需求中的金融业务的特点和规律的了解,才是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的真正要害。毫无疑问,这个工作并不是金融机构的独家法门,其他机构只要下功夫也是可以做的,有时由于业务的特殊性,可能比金融机构做得更好。比如现在非常热的供应链金融,银行、互联网公司、小贷公司、相关行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都在进入这一片蓝海中的红海。以我的观察,在某些行业,是行业中核心企业的贷款公司做得比银行等其他机构好。
 
什么原因?因为它们在行业中,更了解供应链中的商业模式和风险点,也更清楚在哪些环节可以控制住风险。这和互联网企业在电商这个闭环内做小额贷款是一个道理。比如仓储物流,仓储企业对于入仓商品的来路、去处都非常清楚,对上下游企业的利害关节非常了解,一旦贷款出现风险,不仅能看住仓库中的货品,还能及时、有效处理这些货品。这是银行做不到的。在钢贸贷款中银行遭遇滑铁卢,最后管不住仓库也是很大的原因。
 
庖丁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金融,并不仅仅是“金融”两个字啊!不仅银行、保险、证券、期货、财富管理这样的大类互不相同,贷款,不仅有许多的制式品种,更有许多定制的形式,即使是制式品种,也会因为贷款客户的不同而在风险评估、审查及贷后管理上有所区别。同样是投资股票,炒波段的与长期投资的投资理念和风险管理是不一样的。跟做长期投资的推荐高频交易软件是对牛弹琴;跟炒波段的讲价值投资是鸡同鸭讲。庖丁继续说:“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所以,有了金融科技,更要懂得金融业务,要找到金融业务的“间”,才能用好金融科技的“无厚”。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话题:



0

推荐

刘晓春

刘晓春

53篇文章 147天前更新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曾任浙商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金融研究所《浙江农村金融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国际业务部信贷科科长、国际业务部信贷部经理、营业部副总经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副总经理、总经理。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