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金融的秘密》序

瑞士银行业,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神秘的存在。神秘,是因为银行对客户信息的严格保密和对银行自身信用的坚守,更神秘的当然是被瑞士银行严格保密的客户。

记忆中第一次与瑞士银行业打交道就是瑞士信贷,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工、农、建三大行刚开始做国际业务。那时一些银行尝试引进审贷分离制度,我们请了瑞士信贷的专家来做培训。课间休息,我与老师围绕效率与规范探讨审贷分离的优劣与未来趋势。那位老师最后说,实际上制度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审贷合一时间长了,会有道德风险,就需要审贷分离;分离时间长了,就会运行僵化,降低效率,管理形式化,也会出现风险,有可能还回到审贷合一。现在看来,审贷分离并没有走回头路的迹象。不过,以后通用韦尔奇的无疆界管理,实际上就是突破部门制约的一种做法,在许多科创企业也有不少这样的尝试。

银行是演化的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固化的存在,是与经济社会互动的过程。存、贷、汇业务是古已有之的金融业务,最后成为银行的专业特色,是与经济、政治、军事相互作用的结果。银行也是国际的,国际经济、政治、军事的碰撞业会影响一国银行的特点。瑞士的银行,就是这样因缘际会的结果。《金融的秘密》展示了国际,特别是欧洲经济、政治、军事历史变化中瑞士银行业的发展过程。

银行的最初形态,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银行。瑞士的银行,一开始也不是我们心目中瑞士银行的样子。最初的银行,主要经营的是钱币的保管、货币的兑换、借贷,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古老的业务。西方称它们为“BANK”,中国称为“钱庄”、“票号”等,都不是现代意义的“银行”。瑞士银行业之所以会成为人们观念中神秘的存在,成为盎格鲁·撒克逊银行之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除了当时瑞士经济的发展、瑞士的制度环境、瑞士人的聪明才智外,还有当时欧洲国家间贸易发展的因素,更重要的,我觉得是当时欧洲人之间连年不断的残酷战争造成的。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社会动荡,人民生灵涂炭,贵族们除了担心生命安全,还担心家族资产的安全,于是有了保障家族资产安全和传承的强烈需求。战争中,坚固的城堡也未必是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所在。在那样一种弱肉强食的时代,瑞士能被周围互相厮杀争夺的列强确认为永久中立国实属异数。正是这样一个永久中立国的地位,使瑞士银行成为欧洲贵族们托付家族资产最佳机构。

在殖民地时期的上海,最初有钱庄和票号,然后有外资银行,再后来有中国私人资本的银行。相当长时期内,三者相安无事,甚至还相互通融。原因是,它们各自的服务对象并不重叠。钱庄和票号,主要服务的是清朝官方、官员和豪绅。外资银行,服务的是外资贸易公司,业务主要是外币兑换、跨境汇兑及相关的存款和贷款业务。而新兴的中资私营银行,服务的是新兴的民族工商业和市民阶层。可以说,三者都无意愿、无能力进入对方的服务领域。随着清朝的覆灭、遗老遗少的没落,钱庄和票号也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外资银行则固守自己的领地。以后,随着抗战等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的银行业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二战以后,欧洲,尤其是西欧,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但社会结构已然有了大变化,贵族阶级开始式微,中产阶层大量增加,瑞士银行已经不是传统客户家族资产安全需求的唯一选择。但其严格的保密机制依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成了富豪逃税的避风港。然而,911后,随着国际反洗钱力度的加强,特别是国际反避税等协议的实施,瑞士政府和瑞士银行受到了来自国际上,特别是美国的强大压力。如此看来,保持中立,并不是一个国家单靠自己就能选择的,当列强不需要你中立的时候,想中立也不行。面对这样的趋势,瑞士银行靠神秘的保密制度等客上门赚国际钱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否则就会像旧中国的钱庄、票号那样消失于无形。于是从上世纪下半叶瑞士银行就大力走向国际,并跟随美国银行业开启激进的混业经营模式。也就是走出国门赚国际钱。所以,出现瑞银和瑞信这样的国际系统重要性银行,并不是偶然的。

关于瑞信倒闭事件,有很多研究。我想结合对瑞士银行业发展过程,谈谈瑞信事件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第一是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监管和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已经不能简单地在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之间做选择。也就是说,今后的商业银行已经不能单纯地分业经营。不过,没有分业经营的选项,也不等于就是无边界的混业经营。这就需要从瑞信事件中吸取教训,正确看待混业经营,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监管方法。从银行角度讲,一是要区分这两类业务的经营部门,隔离这两类业务的风险;二是管理好这两类业务,包括风险管理、流动性管理等。从监管角度讲,如果说允许混业经营,就需要明确,允许什么样的混业经营?对混业经营应该怎么进行监管?需要哪些监管政策?需要哪些监管指标?

第二是如何建立非商业银行业务(也就所谓投行业务)的考核指标体系。之所以投行业务会发展得这么迅猛,这么激进,并经常引发重大风险,与这类业务的绩效挂钩方式有关。投行业务的特点是波动性相对比较大。那么波动性比较大的时候,考核是随着它的波动性来考核,还是适当平滑它的波动性?混合经营中,实际上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并没有太大波动,但是因为投行业务的波动影响到整个银行的当期业绩,导致股价波动,最后又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产生影响。所以,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时,要解决好投行部分的考核怎么和商业银行业务的考核有所平滑、有所平衡,不至于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一种撕裂。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策略和战略。欧洲由于国家比较小,历史上相互之间贸易往来频繁,因为有需求,所以许多银行的经营都是国际化的。我国银行的走出去,一定意义上说,并不是需求拉动的,而是银行的主动行为。银行的走出去和一般工商企业不一样。一般工商企业走出去,靠产品、质量、服务、价格,就可以占领市场。但是银行走出去光靠这些是不够的。银行更需要在当地客户中建立信任,否则吸收不到存款。大多数国际性银行在其他国家做的业务主要是:母国客户在当地的延申业务;银行间业务,包括金融市场业务和银团贷款;投行业务。一般很少介入当地客户业务。即使介入当地客户业务的,往往不是很顺利,不得不经常改变策略,重组不同的业务板块,甚至退出一些业务市场。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在业务策略、客户策略、区域策略上要吸取瑞信等国际性银行的教训,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策略和战略。

以上是我对瑞士银行业发展非常表面的分析,肤浅与曲解是难免的,或许可以为你在阅读《金融的秘密》的过程中提供一个批驳和嘲笑的标靶。是为序。

刘晓春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

2023年4月27日星期四

 

话题:



0

推荐

刘晓春

刘晓春

57篇文章 63天前更新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曾任浙商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金融研究所《浙江农村金融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国际业务部信贷科科长、国际业务部信贷部经理、营业部副总经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副总经理、总经理。

文章